指导单位: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 中国政府网 中国网络电视台

商务部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发展研究中心 银监会 证监会 国家网信办 团中央

      协办单位: 证券时报

郭淑新

企业: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

职务:创始人

简介: 郭淑新,临邑县德平镇魏家村人,2013年3月,注册成立了德州市首家家庭农场——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成为了一名“农场主”。

创业事迹简要介绍

    郭淑新,临邑县德平镇魏家村人,2013年3月,注册成立了德州市首家家庭农场——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成为了一名“农场主”。
    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高种植效益。一开始,她在镇驻地经营农资,为群众提供农资、技术服务。经营之余,她发现镇驻地周边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种地的多是老人和妇女,这一部分人劳动能力比较差;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不强,因此,造成种植效益相对低下。当时她就想,能不能把这些人的地集中起来从事规模经营,以此来提高土地的种植效益呢。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征得丈夫的同意和支持,2008年,她通过镇里的土地流转中心同大西关村的群众签订了土地流转承包合同,承包了80亩土地。根据当地环境、气候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不但节约了生产成本,还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取得初步成功后,她鼓足干劲,又通过土地流转中心承包了70亩土地。购置了小麦、玉米联合机、深耕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机动喷雾剂等农业作业机械,奠定了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承包再多的土地,种粮大户也只是一个多种田的农民,而注册家庭农场后,只有具备了法人资格的身份才可以给农场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于是,在2013年3月家庭农场政策出台后不久,她就去工商局注册成立了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成为了德州市首家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二是注重科技投入,提高种植水平和效益。种地需要技术含量,提高土地效益更需要科技含量,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于是,通过县科技局协调帮助,她先后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市农科院建立了取得联系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任市农科院退休的老专家进行长期指导,以技术为依托,向科学种植要效益。在生产管理上,根据农业专家的指导,不断摸索、总结适宜本地的种植技术,从整地、选种到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种植过程,全农业种植体系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在农艺措施上,耕地全部采用了深松耙茬、免耕,同时全面使用了综合灭草、分层施肥和种子包衣等一系列先进农艺措施;在种植技术上,玉米种植采用“一增四改”、单粒精播、配方施肥、适当晚收、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技术,小麦种植采用土地深耕、宽幅精播、氮肥后移等实用新技术。小麦品种以专用面粉、强筋面粉为主,玉米品种以省市专家推荐的优质玉米良种为主,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产量,还提高了品质,增加了盈利。通过科学管理,农场种植的小麦、玉米单产总产连创新高,单产比本地其他种植户平均高10%左右。
    三是加强合作,提高科学种植水平。为全面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她积极和科研院校搞联合,先后争取德州市农科院和山东省农科院在她处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在农场设立了科研试验田,开始探索实验“粮油间作均衡增产模式”。该模式基于玉米种植的边际效应,利用间作带来的极佳采光条件和通风条件,合理压缩玉米种植株行距,留出间作带,增加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2013年采用的是三行玉米与四垄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在遭遇了夏季洪涝、初秋干旱等不利条件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好增收效果,亩产玉米达520公斤,与往年基本持平,增收花生120公斤。同时,她们也积极和涉农企业搞联合,先后和山东良星种业、法国罗盖特公司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实现订单种植后,每斤的回收价格均高出市场价0.2元左右,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益,比老百姓传统种植亩效益增加300—400元。
    四是加强示范,积极引领调整种植结构。为向多元化发展,真正提高种植效益,切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农场自2013年开始连续两年承担了省农科院的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效栽培示范项目。在种植过程中,围绕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按照现代农业标准组织生产管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有机肥,进行科学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同时,积极培育自有品牌,注册了“诚富民”和“鑫粮王”商标,大大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